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去蘇州賣鴨蛋

去蘇州賣鴨蛋

分類:饒平客文化
2009/10/03 17:11
    去蘇州賣鴨蛋           文/邱美都2009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之路,純樸的永靖人遇親朋好友往生,依舊哀傷地遵循民間習俗,為往生者隆重辦理喪禮者多,但對於充滿神秘禁忌的「死亡」,多半存有諸多忌諱,不願直接談到「死」,往往只是輕描淡寫地使用代名詞,諸如「去蘇州賣鴨蛋」、「做神仔」、「轉去啊!」等。永安街蕭富雄珍藏手抄的《蕭氏家譜》和厚實的《蕭氏族譜》,蕭家原本住社頭,日治時期蕭火爐遷入永靖後街,火爐妹1969年嫁入忠實第,火爐生富雄、富○、美紅、美年。富雄拿出好幾本黑白老照片,其中蕭火爐拍下其妻蘇媽的喪禮影像,富雄依舊清晰記得簡單隆重的喪禮印象。

    下葬前「做功德」相當重視,由女兒出資做「牽亡歌仔」,由四個哭喪舞蹈者演出,配合二到三個後場嗩吶和擊鼓樂,牽亡歌者一問一答,引導亡者前往陰間的地點,例如別水湖、奈何橋等,一路提醒亡者該注意何事?女兒則跪在一旁不見間斷燒「庫銀」,也就是道教傳說中的陰間紙錢,約一個時辰引導亡者順利走向西方極樂世界。對於因病往生者做「藥師懺」和「打城」,祭拜超渡後,由長子卜聖杯,確定亡者的魂迫已被打出枉死城,正是投胎轉世時機,「孝女白琴」亦是由女兒或孫輩出資,透過麥克風大聲放送哭喪,營造全場哀傷氣氛,孫輩姪輩跪跟在孝女白琴之後,跟著哭喊亡者,女兒頭帶白紗帽「哭路頭」,從家門外匍匐哭進大厝。

   多半是上午「敲棺」,中午「遷棺」,遷棺時,晚輩族裔跟在大厝後匍匐送出,跟著道士繞拜,隨即舉行「家祭」,重親族依輩序完成三跪九叩首告別儀式。接著公祭,有「主、旌聲」儀式,「文點主官」通常由地方首長擔任主點,毛筆與紅墨汁放盤中,由長子端盤跪靈堂下中央,長子將神主牌擺背後,兒子長孫面朝外跪左右,司儀口唸好話,由文主點官手持朱筆在神主牌上畫點,點光加持,最後長子端盤獻紅包答謝。至於「武點主官」通常由永靖派出所長擔任,代表庇蔭族裔文武雙修,由長子端盤,盤內放「銘旌旗」,跪請銘旌官〈武點官〉在靈堂後大厝邊,兒子由兩端懸空拉起銘旌旗,此時司儀口中接連唸出好話,兒媳子孫一一答:「有歐!」後,銘旌官在大厝上覆蓋銘旌旗,最後長子跪獻紅包答謝。永和街江夏堂黃有信回憶,戰後其父黃樹枝往生,他在三合院設告別式會場,由彰化潘光遠中將擔任武點主官,黃有信胞弟黃光雄〈現任成大教授〉擔任文點主官,當時鄉長詹德發也到場上香。

    至於「下壙」通常擇良辰吉時下午三點多,「開路鼓」在前,擔牲牛豊者沿路「放紙」揮灑紙錢,尤其是經過叉路口或過橋灑特別多紙錢,代表買通沿路好兄弟順利進行,送葬隊伍呈長龍哀傷中熱場前進,開路鼓、樂隊、抬棺、誦經團、幡仔旗、銘旌旗、白聯、電子琴、牽亡歌仔、長孫捧斗、女兒捧遺像、女婿撐黑傘、親友團等,一行人送葬到墓仔埔。

    鑼鼓開道,前導的西樂隊邊走邊吹,俗叫「西索米」,白帽白制服的軍樂隊,以大小喇叭和大小鼓為主,帶頭的指揮手持金屬棒揮舞前進,吸引路人圍觀。接著是由擅長音樂教學的福興國校教師王璧堪穿著黑西裝,帶著學童樂隊從福興步行來送別,學生樂隊帶著校帽認真演奏,手持指揮棒的男童有模有樣,樂隊中有打擊、手風情、口琴等,增添許多聲勢。行經東門路,為永安街蕭巫水老太太送葬。那時永安宮前的東門路招牌林立,有茂發犁店、振發印鋪、真玉女美髮院、胡瑞基醫院、寶斗傢俱、大眾書局、振東米店

    送葬隊伍從豬灶會場出發,路線是豬灶鄉公所消防隊派出所--中山路邱氏宗祠永興路光雲村陳厝厝埔,油佳利樹在中山路旁排排站,約兩公里的路程由西樂隊引路,隨後有學童打擊隊、誦經團、抬棺陣勢、三輪車上的文武主點官、拼裝車上的家屬。到了墓地,時辰一到,大厝落地,手持羅盤的地理師確定方位與中央點,覆蓋銘旌旗,灑些米酒頭仔、黑炭倒入,覆土,子孫佩土,佩釘,佩銀角仔,一角兩角伍角一元,族裔跟著道士繞大厝三圈,告訴亡者要轉來去喔!

    回到永安街豬灶廣場告別式會場,眾人一一「過火」,一腳跨過燃燒中的紙錢,表示過運,接著吃「土豆糖仔」,還要燒紙錢與王者生前衣物,回家先吃「發糕」,客廳裡鑼鼓喧天,族裔入大廳繞一圈後走出來,族裔換衣服後到客廳圍爐,好命的老嬸婆煮麵線,圓敢模中放張矮凳,老嬸婆餵媳婦吃長麵線,媳婦繞行三合院外圍一圈去不潔。最後是「燒庫錢」,下午一到六點,族裔跟著道士跪拜,由長孫「捧斗」捧著牌位。一場民間土葬,依習俗喪葬費從十到百萬不等,對生命終結的禮遇與尊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