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重回亞麻會社

重回亞麻會社

分類:員林郡文史
2009/11/09 00:30

重回員林亞麻會社員工宿舍,今員林簡易法庭前樹林,
左起周益忠、鄭靖時、邱美都〈楊銘欽攝2009.11.08〉


重回亞麻會社       文/邱美都


    南門有塊寬闊又特別的土地,位在八堡圳北面,原本只是一望無際的田野與寬闊的萬年埔。日治時期被徵收進行清埔,闢建亞蔴會社與員工宿舍,成為員林的經濟重地,戰後為原蔴處員林廠,後改為物資局員林倉庫,肩負彰化縣重要的民生必需品的物流倉儲重地。

    晚近,褪去倉儲功能,陸續歸劃提供作為南壇宮、萬年祠百姓公、員林家商、員林演藝廳、員林簡易法庭、彰化地方法院宿舍、大買場、停車場,形成南門外重要的生活文化圈。漫長歲月隨著悠悠濁水奔琉,儘管人事過境遷,往日的生活故事被淡忘,但土地依然忠誠守在南門外,只是有權決定土地命運的人,將這塊土地當做生活舞台,幾經規劃更迭,大大改變土地樣貌,深深影響員林的生活發展。

10-1亞蔴會社員林廠的變遷

 員林大南門尾端,東西奔流的八堡圳兩側早年綠野平疇,滿臉皺紋的張省(1920年出生),談起濁水溝北岸那一大片田野,清朝屬於火燒庄北端,原為萬年埔,庄民代代相傳,習慣在圳溝邊祭拜水神,在地人稱作「八堡井公大將軍」。日治時期,日人進行大部分清埔,在員林街大饒一堡圳溝北面闢建「亞蔴株式會社」,在地人叫「亞蔴會社」;至於會社與圳溝南面,則闢作篦麻田與菸葉田,鼓勵庄民種植,工作會社加工材料。

10-01日治時期大饒一堡篦麻田(源自林朝業集)

圳溝南岸的大饒庄,處處是高挺的篦麻田菸葉田,張氏家廟有義堂後方清河堂張樹增三合院護龍,設有「菸仔間」,進行菸葉煙薰乾燥工作。還有篦麻,是庄民榨取油脂的最愛,早年各地油車間,興起壓榨篦麻油因應工業機械潤滑的流行風,加上醫藥不發達,庄民常用蓖麻莖醫治風濕、外痔、皮膚病,或搗碎綠葉敷傷口消腫。張省常自製蓖麻葉汁,敷在孩子跌打損傷的部位,也常叫孩子到田裡撿拾蓖麻葉,回家煮成青綠的麻苡湯,雖苦卻清涼退火,成為夏季消暑飲料。在大饒庄民心中,蓖麻是寶,強韌的外皮削成細條狀,曬乾後可「輪綱仔」,做為編織麻繩、布袋的最佳材料。蓖麻去皮後露質軟乾淨的白心,早年未出現粗紙時,農村就地取材,將乾燥的蓖麻白心對剖切段,置放一條溝茅廁裡做為「屎撇」,擦拭便後異物。

10-02原蔴處員林廠長鄭慶謙(左二)1965年到產地收購黃蔴(鄭靖時收藏提供)

    亞蔴會社佔地十餘甲,土地面積屬於長方形,高聳的大煙囪矗立在八堡圳北畔的亞蔴會社,直挺挺約十層樓高,成為員林南端的地標。1943年為管制物資曾在此設物資局,不久後又撤銷,1944年成立戰時生產管理局,戰亂期間,亞蔴會社曾遭美軍轟炸,諸多機具毀壞運轉停擺,但煙囪仍完整矗立,堪稱當時員林街空襲期間被轟炸最嚴重的地方。

10-03原蔴處員林廠長鄭慶謙夫婦(左),
後遠端為員集路正門入口,通路兩旁椰子樹與木麻黃成林(鄭靖時收藏提供)

    戰後,全台幾家亞麻會社曾轉做工礦,僅剩員林和嘉義兩家練蔴廠,後來臺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成立,透過臺灣省諮議會決議由臺灣省政府接收,1952年改為臺灣省物資局,原蔴處設在台南市,員林亞麻株式會社舊址改為「臺灣省物資局原蔴處員林廠」,從事黃蔴原料加工,當時原蔴處另設有嘉義廠和斗南廠,性質員林廠相似,均配合省內物資調節與生產建設需要,致力於擴大對外貿易之經濟要求。同年員林廠北近三公頃餘地,提供做員林家職建校和倉庫用地。1981年因道路拓寬,廠門旁的百姓公祠遷建,往南不處遠的八堡圳畔現址新建南壇宮與萬年祠百姓公廟。1990代年原蔴處員林廠業務量少,里民的印象乃以倉儲許多軍公教備用的民生物資品為主,例如糖、米、油、鹽、肥料、醬油等等,以備供應彰化境內各民生物資品。1993年將閒置的廠區改建為員林簡易法庭,庭前設有造林區,陸續興建廠東的法院宿舍。1997年法院宿舍東面轉為彰化縣文化中心員林演藝廳用地、大賣場、停車場。

10-04原蔴處員林廠長鄭慶謙夫婦(右)在辦公室前合影(鄭靖時收藏提供)

    南門外這塊土地,從清領時期的田野和亂葬場,歷經亞蔴會社和原蔴廠,晚近轉為員林家商、百姓公廟、南壇宮、簡易法庭、法院宿舍、演藝廳、停車場、大賣場。百年地紋不變,地貌卻因時代背景變遷更迭,多少歷史歲月已不為人知,後人僅能從微少的歷史足跡,紀錄蛛絲馬跡,做為土地的印記,更多的亞蔴會社員林故事,待有心人挖掘。

10-2重回原蔴處員林廠


    2009年秋意正濃,新流感H1N1疫情全台升溫,118日 周日,文學博士鄭靖時帶著周益忠、邱美都、楊銘欽重回消失的亞蔴會社,他實丹田有力地述說他記憶中的故事。1946年底,鄭靖時父親鄭慶謙,自購船票從福州搭船到基隆港,首度來台,發現傳說中的臺灣比想像中美好,於是返回福州,隔年舉家遷移臺灣。剛開始在台南亞蔴會社服務,1954年奉調原麻處員林廠擔任廠長,全家住在廠內日治時期留下來堪用的員工宿舍。直到1971年完全離開員林,十七年的原蔴廠生活,讓鄭靖時相當懷念。

10-05原蔴處員林廠曝曬黃蔴,左育英國校五年級鄭靖時1960年(鄭靖時收藏提供)

    鄭靖時記憶中的原麻廠位在大饒里員集路八十二號,大煙囪約在今日的愛買大賣場西面停車場處,雖然1952年已轉型為臺灣省物資局原麻處員林廠,但在地人或員工仍舊習慣叫做「員林亞蔴會社」,原蔴處員林廠主要是從事原蔴加工,提供軍用麻布袋和蔴繩空投用等戰備物品。原蔴處由臺灣省政府管控經營,平時在彰化、雲林、嘉義、臺南等地推廣種植黃麻,每年六、七月各廠派員到產地,依公告價收購。員林廠極盛期年產數萬噸,收購期間每日貨車、機動拉車與人力手拉車等,貨運交通工具不絕於途,頗為壯觀。

10-06鄭靖時重回原蔴處員林廠宿舍舊址,今簡易法庭前樹林(楊銘欽攝2009

    員林廠正式員工編制僅廠長一名、幹部四名、技工八到十名,但十幾名員工均有宿舍配住。正門南邊緊鄰百姓公廟,入門後有條寬敞的通路,進廠後五十公尺北邊有棟日木造平房的辦公室,電話是「76番」,辦公室旁有株榕樹形成大綠傘。辦公室南邊為員工宿舍,約今日簡易法庭大樓前,白色休閒椅的樹林區。宿舍前棟為四間雙拼日式木造平房屋,規格尚佳,供廠長與幹部居住;後棟八間簡易木造屋,提供技工居住,宿舍裡有口古井。寬闊的原蔴廠是孩童的最佳玩樂場所,也是鄰近青少年玩耍的好地方,宿舍裡的員工與眷屬相處融洽,生活瑣事形成互助團體。

10-07員林八堡圳畔亞蔴會社指示牌(楊銘欽攝)

    員林廠以人力為主,入廠工人按件計酬,全盛期每日雇工二百名左右,清晨的廠區總是人潮喧嘩熱鬧滾滾。鄭靖時表示,黃麻加工幾乎靠人力運作,廠內周圍和內部溝渠多,設有二十個浸蔴池,長十五公尺、寬八公尺、深一公尺,工人每日在此出出入入,忙碌地放水浸泡黃蔴,工人先將入廠的黃蔴去心,放入池中浸泡,夏季十日、冬季半月,黃麻表皮逐漸腐爛,工人二至三人成組,入池用力托拉黃麻,讓表皮脫落,剩下細長的粗纖維,再一束束拿到竿架上披曬。經過三天的陽光曝曬後脫水乾燥,然後送入倉庫,用機器打包儲存,每年初夏一包包乾燥的黃麻推滿倉,隔年倉庫淨空,黃麻均運往他處進行編織加工。

    每年夏季颱風期,鄭廠長擔心滿倉的黃麻會泡水,颱風天冒雨巡視寬廣的倉庫,所幸廠區地勢高,未曾淹過水。鄭靖時認為,原蔴廠工人寒暑不計十分辛苦,尤其是長期在腐蝕水中勞力工作,容易受寄生蟲侵害,導致常有腳趾潰爛的情形發生,早年醫療不發達,廠方雖提供簡易藥品擦拭,仍無法完全防患皮膚病徵狀,偶見工人腳趾惡化情事令人鼻酸。然而,以農為主的年代,員林少見工廠,許多人爭相申請入廠工作,原蔴廠提供不少里民的就業機會,對員林而言,具有一定的經濟貢獻。

    浸麻池每幾日會有輪空時刻,搖身一變成為孩童的游泳池,大量用水需求來源有二,一是抽用地下水,二是外引廠南緊鄰的八堡圳水,由於八堡圳水濁度高濃,必須經過廠內淨水池澱清後使用,澱水池是天然的生態池,池中長滿菱角,還有多隻魚蝦,尤其是鮕鮘和鯽仔魚肥滋滋,撈起後分裝數個陶缸,排放在宿舍前庭,宿舍裡的人抽籤,有時拿到別家的陶缸魚,會商討互換,趣味橫生。池邊四周高樹林立,大王椰子、矮椰樹、榕樹、茄苳、尤加利、木麻黃、檳榔、林投等綠樹成林,加上各類果樹和野花野草,形成自然生態區。平時眾鳥畢集,白鷺鷥、斑鳩、綠繡眼、青笛仔、麻雀、白頭翁等群鳥飛舞,鳥鳴吱吱又喳喳;蝴蝶、粉蝶、蟋蟀、蚱蜢、蜻蜓、蚯蚓、螞蟻等可愛昆蟲隨處可見。

    鄭靖時談起童年最喜歡和玩伴自製捕鳥器,比賽看誰抓到小鳥,就連白鷺絲都有辦法誘捕。唉呀!常聽人說:「人不輕狂罔為少年」,少年時期在原蔴廠玩長大的鄭靖時,曾被育英國校訓導人員叫到司令台上公開訓示,警戒學生放學後,不得到原蔴廠玩到不回家呢!廠內坔地多,除了高樹林,還栽種黃蔴、水稻、芋頭、果樹最可怕的是草蛇、錦蛇、水蛇、南蛇和雨傘節等,多種蛇類出沒,躲在黃蔴築窩,大人勇敢聚集捕捉數條蛇,將蛇頭固定垂掛鐵線上,小心剝皮並放血,切塊烹煮後,宿舍的人共同食用。

    廠區是孩童的最佳遊戲場所,鄭靖時回憶,早年家職和原蔴廠之間僅隔水溝,並沒有圍牆,他常和玩伴或是首任姚校長兒子小黑兄弟,相約到家職後方打球,但必須跳過廠北水溝,個小的他跳不過水溝,偶被女校大姐姐羞羞臉,只好改繞遠路了。另外,跳過廠東水溝就是萬年巷與支圳,往東繼續穿越田野可直入員林農工實習農場,那兒又是青少年嬉戲的另一個天然遊樂場。這些廠內的人事景物的自然互動,成為鄭靖時在1970年離開原蔴處後,存留最甜蜜的童年回憶。
  
  
    重回原麻廠的楊銘欽(1959年出生)世居廠南大饒里,對於原麻廠的早年記憶猶新。童年的楊銘欽經常入廠玩耍,入口處南邊有片刺竹欉,竹林附近兩排日式木造宿舍,1980年代常到宿舍拜訪吳坤祥家族,宿舍外庭栽種許多盆景和蘭花,在偌大的空盪廠房空間內,形成一小塊角落花園。再往前,通路南側設一座東西向拱形鐵製流籠架,架上一條條圓鐵棍可自由滾動,貨車依靠近,一箱箱或一包包貨物置放架上,轟隆!轟隆!方便上下貨物。流籠鐵架南面有個水池,水池附近疊滿木製棧梆,提供貨車司機或怪手工人便於整批上下貨。在往內部就是一間間水泥上下貨物區,還有一整排的倉庫通路往東直通一間間的廠房區。由於,寬廣的廠房入門很少關,附近民眾經常到此散步、練習開車、練習騎腳踏車,也有青少年到此騎腳踏車閒逛或嬉戲。

    週日重回亞麻會社,鄭靖時和楊銘欽直呼地貌全變了,連地址都從員集路變為中正路,僅剩下當年的大王椰子和黃椰子樹,茄苳樹移位了,原蔴廠宿舍拆除,做為空地造林。實地走踏消失的原麻處,聆聽土地的變遷故事,讓原先毫無所知的彰師大國文教授周益忠感概萬千,生活痕跡流逝歲月渾然未知,邱美都邊聽編速記,將這段原蔴廠生活故事寫實紀錄。

1 則留言:

  1. 溪州鄉的正新輪胎溪州廠,老一輩的說是亞麻會社土地,也在洪長源的溪州鄉情一書留下些許記載。

    希冀今年暑假能拜訪邱老師,另外,員林三條圳由何而來。

    我是溪州三條圳人士 廖益祥
    2016.5.12 AM6:10

    歡迎加入 臉書社群 三條圳益祥工作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