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東山國校黑白記憶

東山國校黑白記憶

分類:林仔街校園
2010/02/27 20:38

                    
到東山國小對面江種德堂參訪美麗的古厝(黃文堯攝)2007

                   東山國校黑白記憶
                                         文/邱美都
    
     戰後早期的東山國民學校,環境依舊簡陋,從ㄚ一ㄨㄝㄡ的日語音,變成ㄅㄆㄇㄈ的北京話,形成北京話、閩南語、日語、美語交錯混用的多元現象,尤其是「台灣國語」的口音更是明顯。江克昌校長作詞作曲,新校歌產生,歌詞「東山如幛,施圳流長,桃李滿門牆。鶯歌宛轉,琴聲悠揚,校庭樹青蒼。文化丕振,主義宣揚,風吹芸草香。明詩習禮,群小英雄,晨昏共一堂」。

    東山國民學校東鄰百果山,北有廣大山坡園與第二示範公墓公園,南鄰山腳路四段與黃江林古厝,學區居民多半務農,坡地種植荔枝、龍眼、鳳梨、楊桃、梅、桃、李、蘋婆、柿子等多種類水果,平地以稻米、番石榴為主。但因農產品收入不穩定,克勤克儉的庄民,農閒之餘會兼做農品加工、打零工、到食品加工廠零作,甚至在家中做零件加工,山腳路沿線食品、蜜餞工廠及小型工廠滿佈,還有編織瓜笠、竹籠等傳統手工產業貼補家用呢!
黃船杉收藏提供/邱垂都翻攝

 三塊厝大崙坑黃船杉1948年由縣府派令順利調入東山國校,1963年遷到東山國校對面,1950年木屋改建為禮堂,和湖水國校禮堂同年落成,畢業或校友同學會,總喜歡在禮堂前排排站合影,後來老人揹柴泥像拆掉原地改立國父銅像,花園改成水池造景。

1963年員東國校設立,學區分出浮圳與西東里,現今學區包括南東、中東、東北、鎮興和大峰等里,以鎮興廟前東山街(牛埔頭)為發展中心。學校沿革誌記載,林庚申東山國校畢業後,因家境清寒無力升學,回校當工友,因拾金不昧被失主醫生讚許,因而收為學徒,後到香港中醫藥學院和中國醫藥學院進修,通過中醫特考成為醫師,歲次庚申年辦理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打出「庚申年選庚申」,順利當選立法委員,曾任豐原國際青商會會長,信安診所醫師,台中縣第八、九屆議員。

阿都走訪老同事前退休主任江金楹〈1939年生〉,世居種德堂的他,當年自師專畢業後當兵,擔任中華民國陸戰隊儀隊班長,曾到台大表演,並指導北一女樂儀隊成立訓練1964年總統府前由蔣中正總統親自閱兵,平時指導弟兄的操槍隊伍,雄赳赳氣昂昂地展現在國人面前,透過三家電視台放送海內外。

1965年退伍後,分發到東山國校教書,立即組訓學生女子儀隊,由江會長熱心捐贈服裝,到鹿港訂製木槍,每支三十元工本費,每次操槍演出二十分鐘,六十多名女學生白帽配白制服,仿海軍白軍服造型相當引人,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練習,江金楹口吹哨子,示範操槍基本技巧,舉槍、托槍、甩槍、立槍、轉槍、拋槍、原地踏步、踢正步、變換隊形……,一點兒也不馬虎,江金楹總是如軍人般的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地拉高嗓門喊口令,純樸的女學生從四到六年級,一練就會。

看!小女生變成美少女,穿上改良式海軍服,一身純潔的白加上整齊畫一的木槍花式操演,或圓形隊伍,或雙十,或放射線條,五、六種隊形配合江老師的哨聲,走到那兒表演到那兒均博得滿堂彩。1968年創校五十週年校慶精彩演出,校長劉敍九隨著縣長呂世明逐一校閱,縣議員曹金堆頒發錦旗獎品給隊長代表,還到員林火車站前廣場演出,圍觀者眾。美麗的隊伍創造美麗的掌聲與記憶,就在最精彩的時刻同時畫下休止符,同年1968年實施國民教育,初中改為國民中學,國民學校改為國民小學。

2000年台灣停止閱兵活動後,人們逐漸淡忘當年引人矚目的儀隊操槍演出,如今欣賞江金楹細心珍藏四十多年的紅相本,紅絨布表皮繡著「海軍陸戰隊」,裡頭張貼上百張黑白老照片,翻著古味相簿,一段段學校記憶全出籠,黑白影像中散發動人的古早味。

師生一起成長

    記憶中,大家樂彩券風糜,彰化縣長黃石城大力推展道德建縣工作,1988年阿都阿欽與幾位員林區教育人員,利用夜閒深入社區,義務播放公益影帶與民眾親近,來到東北社區廟前放映影片,寧靜的村落,粗勇又有人情味的庄民邊看邊問:「是不是中了大家樂?才來廟前放電影呢?」經解釋,庄民有的不可思議,有的半信半疑,但由於影片內容還算合口味,放映結束散場時,總有一、兩位庄民會主動讚美幾句,充滿鄉土趣味。隔年,阿都從永靖國小調入東山國小,各班學生依里別編班,教師抽籤任教班級,結為同班師生可真是有緣。運動會重頭戲來到,阿都編訓大會舞,有彩球舞、包青天、小毛驢等,隊形變化熱情有勁,獲得如雷掌聲,連續四年運動會的聚焦,變成共同記憶的小點。

學校在東北里開設民眾國學研習班,阿都和蕭天送1990年擔任夜間國語課程講師,里民齊聚廟前,每週二次,從基本注音符號、國字、語詞、語句、文章,透過聽說讀寫的現場練習,幾期下來,成果可見。失學鄉親中年、老嫗皆有,甚至幾位高達八十幾歲,他們表示拿鉛筆比拿鋤頭難,但是細水長流一點一滴累積學習,終也擺脫文盲,會唱國語歌、說國語、寫國語、看國語連續劇,老鄉親找回讀書識字的信心。

猶記得幾位七十幾歲老婦學生相當有禮貌,經常開心地拉著阿都的手說:「感謝老師教阮念冊寫字,食甲棺材穿一半仔,總算會曉講國語、聽國語、看國語、寫國語,電視台國語節目嘛聽有啊!實在真好!」看到社區老人能夠「食甲老學甲老」,珍惜一點點小成就,讓人感動不已,從他們身上,阿都看到「突破自己最快樂」的生活哲學。由於夜間班成效良好,經評鑑獲全縣特優,1991年陳披校長與同仁在東北社區廟前舉行全縣二十六鄉鎮公所承辦人員示範觀摩講習會,阿都身懷六甲進行全縣各鄉鎮學校示範教學,縣長周清玉親臨主持,眾人在交流中,對東山國小教育觸角延伸到社區教育多所讚美。那年起接續幾年轉型辦理成人教育研習班,夜間擔任社區民眾的國語教師,成為阿都在東山教書的另類經驗。

攤開東山校園的相片簿,位在後操場下方東邊的舊教室涼風徐徐,教室玻璃被青少年當作假日打石靶目標,根本來不及修復,1991年孕味十足的阿都進行自然科學教學觀摩會,每六人圍成圈,一班五十幾個小朋友跟著做「雞蛋不見了」實驗,學校教師四周排排坐,在教學相長中,師生一起進步的感覺真好。1992年阿都獲彰化縣特殊優良教師,1993年考上主任,1993年改建新校門、坡坎圍牆、紅磚人行道,1993年重建校門圍牆,由黃豐焜、曹錫安、黃元昌、江文煥、曹火旺、賴俊榮、黃鵬州、張慶森、曹耕豪等四十二位地方熱心教育人士集資捐建,吳新通校長等歡喜落成剪綵。

1995新建標準運動場、改善砂石土粉問題,1996年興建行政大樓並增設辦公室設備、視聽教室、集會活動室、校長室,江金楹擔任總務主任,由員林陳基財建築師設計,樓前百年竹柏展露綠意,前庭景觀重建,國父銅像拆除,東山校園兩座雕像走入歷史,對於早年師生家長來說,美麗的花園與雕像是休憩拍照的地標,難忘的東山印象,至今歷歷在目,紙短情長,溢於言表。
(邱美都,員林三塊厝,彰化縣文化局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