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邱美都第七本村史「南門大腳印」發表會

邱美都第七本村史「南門大腳印」發表會

分類:員林郡文史
2010/02/09 11:55

南門大腳印  紀錄員林老故事
台灣時報中部新聞 
發表人 admin 於 2010/2/9 0:10:00 (4 )
〔記者周為政員林報導〕在員林鎮長吳宗憲大力鼓勵下,從事文史工作的靜修國小主任邱美都,完成她個人第七本村史,吳鎮長說,這本記錄員林大南門的老故事,相當具有收藏和教育意義價值。

 吳宗憲說,﹁南門大腳印﹂一書,深入報導信仰活動,導覽員林街生活圈發展脈絡,收錄多樣學校和社會教育軌跡, 整本書內容包羅萬象,如同滿漢全席,將員林大南門生活文化存真寫實,處處可見作者書寫的專業功力與用心。

 吳鎮長指出,作者邱美都、楊銘欽夫妻費時一年,合力深入社區踏查,蒐集許多珍貴古文書與文物,經過文獻、口述、史料、圖像等交叉比對梳理,運用親切流暢的書寫筆觸,內容豐富多元,共計十二萬字和四百五十多張照片,對員林人來說是相當珍貴,因為這是員林在地的文化專書。

 邱美都說,大南門是塊寶地,是員林林仔街發源地,許多百年市井故事自然樸實和員林第一的記錄,如員林第一街打石巷,第一廟廣寧宮,南彰化唯一戲院,員林最高價地王中正路段,台灣中部最高級的演藝廳,全亞洲最高的帝爺,彰化縣唯一的八卦山兩儀平安燈,彰化縣唯一的亞麻會社,青心茶莊創始店,三媽臭臭鍋總店,蕃薯市雞腳凍創始店,員林輕便車總廠等均收錄在書裡。

回上頁
員林鎮公所新網站上線囉!更多新功能服務鎮公民~!
課室 文化觀光課
主旨 「南門大腳印」村史發表會
發佈日期 2010/02/08
內容 「南門大腳印」村史發表會活動照片1 公所在文史方面,除積極修纂《員林鎮志》外,特請本鎮文史專家撰寫社區故事,結合彰化縣文化局於年底共同出版《員林三塊厝》與《東山保》村史,2010年初由本所出版《林仔街老故事—南門大腳印》村史,成果豐碩。
8日上午召開《林仔街老故事—南門大腳印》村史發表會,現場展示打石巷源成珍餅行張換嶺收集的近百年古字畫及古老手寫地契。鎮長表示看完此書讓人愛不釋手且相當感動,我們員林這麼多的文化故事,就像一朵朵美麗的花,開滿林仔街,期待藉由本書拋磚引玉,引發更多關愛員林的人,展開愛護土地的行動。
「南門大腳印」由村史作者邱美都與楊銘欽賢伉儷撰寫著作,以員林大南門生活圈為撰寫範圍,費時一整年,合力深入社區踏查,蒐集許多珍貴的古文書與文物,經過文獻、口述、史料、圖像等交叉比對梳理,運用親切流暢的書寫筆觸,內容豐富多元,計有十二萬字和三百五十張照片,順利產出圖文並茂又厚實的村史書,對員林人來說彌足珍貴。
員林大南門是林仔街發源地,也是員林的寶地,包含惠來里、黎明及民生等里北至廣寧宮,寫實記錄員林大南門的老故事,深入報導信仰活動,導覽員林街生活圈發展脈絡,收錄多樣的學校和社會教育軌跡,尤其是打石巷、米苔目街、第一市場、綜合市場、蕃薯市、員林街景等加以介紹,消失的亞會社如何轉變為法庭、演藝廳等等,均收錄在書裡。
這本書分為十二單元,內容多元,以員林街歷史發展背景為主軸,闡述各階段南門的主要聚落和宗教信仰,日治時期被殖民的員林街社會、市集、官邸、醫院、公學校、社教活動,以及戰後大南門相關的市集、商圈、美食與校園等文化;加上寬大的亞會社變遷,轉變為學校、寺廟、演藝廳、法庭等多元生活機構文化,末了除了奇人異事外,還呈現編年史記、聚落檔案、參考資料。整本書內容包羅萬象,如同滿漢全席饗宴,將大南門生活文化存真寫實,處處可見作者書寫的專業功力與用心。
聯絡人
聯絡電話
「南門大腳印」村史發表會活動照片2「南門大腳印」村史發表會活動照片3「南門大腳印」村史發表會活動照片4
自由時報電子報藝術文化
2010-2-9
張美都寫村史 建立古員林常民文化
張美都(左)編寫《南門大腳印》,員林鎮長吳宗憲鼓勵大家找回古員林的常民文化。 (記者顏宏駿攝)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
彰化縣靜修國小老師張美都纂寫員林村史《南門大腳印》,由員林鎮公所出版,昨日舉行新書發表會,該書收錄許多早期員林街南邊的常民文化,其中包括「亞麻會社」興衰史。
張美都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曾聽聞員林演藝廳一帶,日治時期被稱為亞麻會社,但她無法拼湊整個工廠的樣貌,直到這次書寫《南門大腳印》,採訪彰師大教授鄭靖時,得知其父鄭慶謙當年曾擔任亞麻會社廠長,透過鄭教授的口述,逐一拼湊出亞麻會社的原貌。
她表示,亞麻會社占地十餘公頃,當地農民種植篦麻及黃麻,做為食用油或粗厚的麻繩及裝米的麻布袋之用,由於廠區煙囪高聳,常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戰後亞麻會社轉型為儲放倉庫,1953年政府以廠區北方土地做為員林家職(現員林家商)校地,後來陸續興建簡易法庭、員林演藝廳、愛買百貨,逐漸成為員林鎮最重要的生活機能中心。
《南門大腳印》總計12萬字、350張照片,員林鎮長吳宗憲表示,對歷史尊重,是進步城市的象徵,可惜耆老日漸凋零,歷史的保存有其急迫性,希望有心人一起找回古早員林的點點滴滴。
註:「張美都」勘正「邱美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