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寫給「員林台灣文學班」的朋友

寫給「員林台灣文學班」的朋友

分類:邱美都講座
2011/03/30 12:31
主編  康原、邱美都

寫給「員林台灣文學班」的朋友

              文/員林社大 康原 老師   社大手握手電子報

2000年員林成立社區大學,響應創校校長林雙不「歡喜心,在地情」的號召,投入教學工作,在歷任校長周益忠、施力仁、戴勝豐的領航下,繼續努力與學員門一起成長,五年來所開授的課程分別為「報導文學與田野調查」、「台灣文學創作欣賞」、「台灣文學與生活寫作」、「台灣文學與村史寫作」、「台灣文學與社區營造」……等專題,都是圍繞著台灣文學,主要目的是要透過台灣文學的欣賞,來認識台灣的歷史、人文,使學員學習認識土地上的先賢、向土地來學習,進而建立社區意識,找尋地方的精神,從事社區生活的抒寫,記錄常民生活歷史。

來選台灣文學班的學員有中小學教師、文史工作者、家庭主婦,有各行各業的人,分怖社會各階層,可以說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來選課,他們不是要套裝的知識,而是來培養生活的趣味。做為一個引領終身學習的教師,盡量使這些學員發揮各人的專長,課程設計在共同討論、與講授分析過程中得到啟發,使每一個人在教室中都是課程的參與者,因此每一位學員都是台灣 文學的 老師,自由提出自己的意見,大家共同參與並相互激勵。

社大在進入第五年中,學校要我們出版作品選集。我們所選的作品都有文學班同學共同的生活記憶,有我們共同留下來的生命痕跡,作品的好壞可能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觀點,卻是百分之百留有大家努力過的汗滴。在整理文學教室記事資料時,發現許多同學從我開課就進入這個班級,有一些同學還曾說過:只要我還開台灣文學的課程,他們就要一直選讀下去,真使我感動與敬佩,讓我有機會不斷的訴說台灣,同時能與他們共同來成長。

在社大上課的時候,我謹記著 黃武雄 先生在《學校在窗外》中的一段話「人的學習,必須清楚自覺本身主題經驗的存在,而延伸此主體經驗,至知識中所蘊涵的客體經驗,才能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本著這種認知,在課程的討論中,盡量讓學員盡情表達自己心中的意念,我想這該是一種屬於自己獨立思考的創作。

有時把學員帶入社區,或拜訪作家、藝術家,最主要目的是去向土地學習,我們要去學習與人互動、與社會互動、去觀察大自然,進而向大自然學習,我們要去「打開人的經驗,發展抽象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充沛的創造力。

班上有許多同學都創作不斷,除了文學作品常獲得磺溪文學獎及各種文藝獎之外,還參與村莊歷史的寫作、旅遊彰化、自然步道的撰寫,甚至於有同學考上台灣文學研究所,班上有一位七十多歲的同學,如今還不斷的書寫她的生活記憶,我要為台灣文學班的同學致上最大的敬意,在我從事幾十年的教育工作中,你們給我最大的慰藉,我們共同努力的過程中,曾獲得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評選過優良課程獎。

這本選集由永遠的班長許淵源及同學邱美都,共同負責編選事宜,真感謝倆位不辭勞苦的去處理各種出版事宜,五年來許淵源同學每期都擔任台灣文學班班長,每次來上課都扛著自己家中的文學書籍,供給同學借閱,還負責各種班務事宜,而邱美都負責此選集的編排與整理,還整理出我上課中的生活點滴與講課內容,還提供了她的編選觀點來做作品導讀,當然也要感謝同學提供稿件,學校提供印刷的經費,在出書之前,在此深深的聊表謝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