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穿越南平庄》評介

《穿越南平庄》評介

分類:員林郡文史
2010/04/29 16:33

邱美都著2006彰化縣文化局出版
轉貼
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03-201004/page07.1.htm
活化的在地故事--邱美都《穿越南平庄》評介
劉尹婷**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生
一、前言
1998年,台灣省文化處提倡「大家來寫村史」運動。2004年,彰化縣文化局在全縣境內全面實施該活動,到2006年為止,彰化縣文化局已出版15本該縣村史著作。
何謂「村史」?簡單來說就是記載一個村莊的歷史,是以在地人的觀點來呈現自己的故鄉,藉此融入了在地人的精神,它能比專家學者所寫的「歷史」,更加貼切地方的實情,更加細緻感人。
邱美都(1964-),彰化縣永靖鄉人,現任彰化縣靜修國小主任。曾獲彰化縣第六、七屆磺溪報導文學獎,出版著作有《員林南平庄》、《瑚璉草根永靖心》等書。作者擔任國小鄉土教學,感嘆時下學生對自己生活土地的陌生,於是將個人從事鄉土文化田野調查的結果,融入課堂教學,因為都發生在生活週遭,而能成為最有價值的教材。本書是作者參與彰化縣所推動「大家來寫村史」活動下的結晶,南平庄的歷史彷彿地下岩層中的水晶,作者親身深入挖掘,讓南平庄逐漸被遺忘的,真實動人的歷史光華再現。
閱讀本書最適合的時間,該是在一個平靜無擾的夜晚,泡一杯溫潤的茶,翻一頁啜吸一小口滋味,茶香與歷史的迷人香氣,足以豐富一個晚上。並且作者記錄的歷史,已經不僅僅是南平庄的歷史,還可以看到整個台灣自明、清以來的發展脈絡,作者娓娓道來,懇切而動人。
二、本書四大優點
()南平庄古往今來的地理位置考察
此書與普遍歷史書不同的是,作者仔細地考察從前南平庄在現今大略的位置,搭配彰化縣交通路線圖、彰化縣26鄉鎮圖、員林西區六里區域圖,以及作者從事文史工作中辛苦得來的其他史料,從而劃出大概的地理位置,將這塊土地更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如在介紹南平大家族,裡頭她描述:
南平張厝,多半位在莒光路以西,以及靜修國小後方的南平街,1980年帶因土地重劃,張厝陸續改建為透天厝,或是往周邊擴建,所以今日已看不見張氏古厝。(頁43
「多半」二字所帶來的,是過往建築的消失,但藉著耆老的口述,想像昔日張厝的熱鬧場景,在這個莒光路以西,靜修國小後方的南平街,似乎還可以聽到隱隱約約的熱鬧聲呢!又如介紹〈員林西區三寶〉裡頭的學校:
從靜修平交道往西漫步,靜修路兩旁文教機關林立……,沿途可見北門百姓公、鐵路倉庫、鐵路宿舍、台灣菸酒公賣局販賣處……,戰後的靜修路堪稱員林鎮最優的文教路……。(頁152
整條靜修路的畫面藉由作者的鋪述,輕而易舉地浮現於讀者眼前。作者簡單地利用許多現有的場景去對照過往的位置,古往今來的影像彷彿重疊的相機底片,看起來不真實,卻又不能否定他的確存在。
()從南平庄的歷史看到縮小卻真實的台灣歷史
作者藉由地理位置的探索開始,再以整個大台灣的歷史背景,深入去調查南平庄豐富的史事。如在〈員林台鳳王國〉中,在當地耆老的幫助下,作者妥善整理日治時期南平庄頗具代表性的「台鳳」企業由盛至衰的過程,將南平庄當時的經濟活動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緊扣在一起,以時間為線索,那些曾經在「台鳳」工作多年的耆老們,娓娓道出記憶中最深刻的畫面,聞之,無不令人百感交集:
周連叁清楚地描述:天皇宣佈:「日本業已無條件降服」日本幹部聽了後,個個當場像柴頭尪仔甲挺挺,真久攏無震動,歸軀儂煞攏楞去啊!無講半句話,目屎滲滲滴……伊講:「過去乎逐家照顧,阮欲轉去日本,所有的工課交乎台灣儂去做……」。日本儂簡單轉去啊!(頁123
此節對話用閩南語記述,大意是說「台鳳」工廠的日本幹部聽到天皇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聲明,個個震驚,當場像木偶人般愣住了,全身挺直良久,沒有動靜,沒講半句話,眼淚直流,良久才說:「過去承蒙大家的愛顧,如今我們要回去日本,工廠所有的生產工作,都交給你們台灣人去繼續做吧!」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過失,不妨留給後人評斷,但戰敗等待撤退的日本人如此樸實誠謹的口吻,確實令人鼻酸。
另外,又如〈員林百果甜蜜蜜〉中,除了可以看到員林地方多樣的農作物與當時農業生活,裡頭亦能看到日治時期員林農業的狀況:
據說日本國無法種出又大又甜的椪柑,於是大力獎勵台灣種植椪柑和芎蕉,當時的員林郡,也就是今日的員林、二水、田中、社頭……九鄉鎮,掀起改種椪柑風潮,運送到員林市集產銷,經由員林鐵枝仔路運輸,員林椪柑的名號紅遍全台和東南亞。(頁141
一如椪柑酸甜的滋味,員林的村史多了一股清新的作物香味,而循著這股香味,彷彿能看到過往台灣的豐饒與忙碌。如此,不侷限於自我地方的歷史,而用宏觀的態度將視角轉向台灣的歷史,只要是台灣人,就算不是身在此地,但那種普遍存在於台灣人心中的共通情感與意識,讓人感覺就好像自己也生活在此地一般。
()書中內容條理清晰,筆鋒親切而動人
從緩慢的閱讀步調當中,可以清楚感受到,書中對於員林的鐵路歷史、戰後來台人口、主要經濟、節日習俗、教育中心等,作者都是有規劃性地介紹,從尋找南平庄開始,再從各層面去探討南平庄的過往,足以讓一個對於南平庄感到陌生的閱讀者,對這個地方漸漸了解,然後慢慢地喜歡上他。如鐵路交通:
「員林火車頭普通普通」是林朝業小時候流傳的話,嗚!噴著黑煙的蒸氣火車像火龍,在鐵枝仔路奔馳……彰化境內三十二公里的鐵道,二等的員林驛普普通通,熱鬧滾滾的鐵枝仔路交流起來……。(頁81
作者利用「普通普通」來形容火車的聲音極為有趣,「普通普通」除了是一種聽覺的描述,還隱含了聽覺的與延展性與視覺的動態感。科技日新月異,現今的科技火車雖然更快更方便,但擁有「普通普通」聲音的老火車,整齊的聽覺感受卻帶來了一種屬於農村的踏實感。又如外省軍教的農村習俗:
眷村鄉親入境隨俗,過年包水餃,一鍋水餃會有一粒包硬幣,誰吃到就財多運好一整年。(頁182
利用具體的事蹟,敘述外來人的融入與在地人的親切,間接說明南平庄的人們開闊的胸襟。又如〈南平庄大埔改良書房〉裡頭的教育:
在教育不普及的清領時代,員林興賢書院是欽定的南彰化文教中心。此時員林同時有幾處私塾教習漢學,諸如員林東區的武東保區長張茄冬,在番仔崙自宅開設私塾,創辦「慎文軒」書房;湖水坑集興宮從彰化禮聘黃讚仙教授。在日治時期……。(頁100
如此豐富多樣的內容,藉由作者生動而親切的筆鋒帶動下,更引人入勝,迥異於已往國民教育裡的歷史課本,前者有血有淚彷彿可以觸碰,後者則像博物館的導覽手冊,明明陳列物就在眼前,但卻樣樣遙不可及。
()豐富的歷史照片,增加南平庄的歷史衝突性
書中附錄多幅南平庄過往的舊照片及在地畫家的作品,除了增加本書的豐富度之外,更能感受到時間在南平庄留下的今與昔的歷史衝突性。如有一張圖片,它的敘述是這樣的:
1973年員林驛鄉親手持日本小國旗,送別親人到南洋當軍夫的情形,今員林車站(源自林朝業集)(頁78
黑白相片上,場邊擁擠的不僅是人們還有其手持的日本國旗,幾名著軍裝的不知是日本人或台灣人在中間揮著手,當時的場景對某些人來說必定是痛苦而難過的,但即使時光已經流逝,如今看來,還是具有強大的震撼力,足以令人感傷,甚至落淚。又如一張圖片:
1960年代員林台鳳廠流籠情形,女作業員戴白布帽、塑膠手套,穿白布圍裙、塑膠鞋……,當時設有十二條流籠,作業園區來自大員林區各鄉鎮,維持不少家庭生計。(李吉賞收藏/楊銘欽翻攝)(頁116
從相片裡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排排整齊的女工,認真地忙碌著,一名像在監視進度的女組長,表情嚴肅而雙手交叉在後,這種場景在現今除了難以看到,更因為時代的隔閡而難以想像。整本書中張張的圖片,讓人體會與了解作者因關愛鄉土而激發出的強大熱情。然而在熱情的背後,作者卻往往帶有失落感,她說:
年輕人不知道廣場歷史,昔日的台鳳風光,像台灣早年流行歌曲〈往事只能回味〉旋律:「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頁131
這大概就是一系列「村史」寫作最主要的原因。一本通俗化的村莊史事,除了記錄光陰留下的故事,也試圖透過這樣的媒介讓後輩熱愛自己的土地,並把這份愛傳承下去。
三、對本書的建議
1.諺語宜加註解,使人易讀易懂
本書平易近人的內容,讓人看了喜愛,但是書中偶而出現幾句方言俗諺,或許可以在後頭描述一下它所隱含寓意,如要將書更廣泛地推向大眾,筆者認為這是值得重視的。雖然台灣以閩南語的人口佔大多數,但是仍屬於多民族的國家,加上現代年輕人對方言俗諺的熟悉度也已不若從前,不加以註釋,讀者可能會因此錯過一些精采的內容。
.方言用字不宜大量使用
同上述的原因,筆者認為在整理耆老們的口述資料時,亦不宜使用太多方言用字,雖然方言用字較能令人感受到原音重現的韻味,卻也更難讀懂,若是能在口述資料後頭稍微解說一下它的內容,或許會更完善。
瑕不掩瑜,這仍是一本親切動人的好書。文學作家康元先生讚譽此書是「活化的在地故事。」本書跳脫以往縣市志書的寫法,利用報導文學筆觸呈現生動而真實的常民共同生活記憶,提升豐富了台灣鄉土文化的內涵,誠屬難能可貴的佳作。

《穿越南平庄》村史新書發表會,右起作者邱美都、彰師大教授盧胡彬審查委員、文化局長林田富、名作家康原審查委員(楊銘欽攝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