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八堡圳水閘 張良榮2009作品 邱 美都收藏
英雄出少年--
音樂創作之星劉學軒 文/邱美都
近年在國內大型音樂盛會中,以黑馬出現的青年作曲家劉學軒,有深度的多元創作曲風,不但震撼國內中西兩樂壇,更成功地營造出中西合璧的現代音樂潮流,印證了「音樂無國界」、「英雄出少年」的真理,諸多愛樂朋友都讚譽有加。
◎媽媽引導第一類接觸,陳中申大師的啟蒙影響很大
1969年出生彰化員林的劉學軒,可說是音樂界一顆閃耀的星,談及童年的回憶,他敘述媽媽當時是學校的音樂老師,鋼琴成為第一類接觸,媽媽也成為啟蒙老師。南門國中時讀音樂班,主修梆笛副修長笛,當時陳中申老師是國內外知名作家馬水龍先生的門生,正值「梆笛協奏曲」首演的年代,年少的他也參與演奏、修訂「梆笛協奏曲」裝飾奏版本。他感恩的說著:
我等於目睹了台灣作曲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中西合璧的奇蹟」,這對我影響很大。陳中申老師對於音樂嚴格的態度,也影響了我面對創作的堅持,更由於他對中西方音樂的參與,也使我將「音樂無國界」的理念深植心中。
◎美國加州的創作曲子初露頭角
酷愛創作的學軒,而後歷經藝專、當兵、就業,十年前有機會再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主修作曲更上層樓,留學期間曾打工幫人家維修電腦,就學時榮獲「年度榮譽作曲學生」及獎學金,獲得在美樂界的肯定。我好奇問:哪一首創作曲是處女作?原來是八年前在美國演出的「變奏曲noitairav」,以望春風為主題,曲名是倒過來的,除了有時光倒流的意思,還有紓解思鄉之情的功用呢!由於學軒深具完整的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學習經歷,引發他日後創作出兼具傳統與西洋自然融合的獨特樂風,為台灣現代音樂潮流開拓更寬廣的音樂動線,廣受國內外愛樂人士的喜愛。
◎創作不易,堅持理想全力以赴
憑著對創作的熱忱,回到台灣開始創作之路。創作的靈感來自身邊或社會,完成一首作品的時間很不一定,短有一天,長可到一年半載甚至十年。他把生活中的影響和感動,用樂章表現,藉以反應自身與社會的現況。創作是一條辛苦的路,他說:
我經常需要在夜闌人靜時才得以聚集靈感創作,但也並不是坐著等,靈感就會出現,有時必須藉以「掏空法」,就是完全不想曲子,玩玩電腦遊戲、看場電影、出去旅行等等,這樣反而更能聚集作曲的能量,對我來說,休息才能走更遠的路。
因為有情,他最想要創作的是台灣這片土地的音樂,然而創作困境也是有的,因為創作音樂的工作,實際上常會有現實生活上的困難,所以有時因環境關係,也要寫些市場需求的音樂,這應該是他認為的困境。不過,堅持理想的他,突破困境的方法就是:無論寫任何形式的音樂,都會全力以赴,以最嚴格的標準要求音樂的格局與品質。
◎創作代表台灣文化歷史的音樂
2002年的員林演藝廳有一場特別的演出,由國家實驗國樂團與瞿春泉指揮下演出“霧社一九三○“,國際作曲大賽「文建會2003年民族音樂創作獎」得獎作品。採用泰雅族歌謠為靈感創作成的一首史詩般的樂曲。中西新式融合的現代曲風,給在場的鄉親耳目一新,帶來新的音樂風潮。這也是劉學軒作品第一次在故鄉員林演出,站在台上的他,感受到台下父母燦爛的笑容,親朋好友的熱情,以及員林鄉親鼓舞的掌聲,給了他很大的信心,繼續朝著目標前進「寫出台灣的樂曲,創作代表台灣文化歷史的音樂」。現在他正在進行一個大型舞劇“默娘“原創配樂,正準備兩個作曲比賽,也接下公共電視明年的“大師身影“系列原創配樂。近年不斷創作大型樂曲,潛力無限的他,用音樂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活耀於國內外舞台上,成功地樹立台灣青年的現代活力形象。
◎ 夫創婦隨,不忘父母庭訓
他與妻子明華就在國家實驗國樂團認識,她現在是樂團首席,也是活躍的胡琴演奏家,第一次寫國樂作品是「二胡協奏曲」,沒想到竟然成為台灣與大陸相當熱門的演奏和比賽曲目,他感謝妻子很能在創作上提供意見與鼓勵。其實剛回國那兩三年,他沒有邀稿也沒有收入,妻子都能體諒,今天能成為專業作曲家,他感謝著妻子。認識她們的朋友,無不羨慕這樣「夫創婦隨」的美滿家庭。他還表示:父親很支持他走的路,父親常幽默的說:「我一點也聽不懂,但是很喜歡你寫的音樂。」至於母親就經常叮嚀:「你所有的一切都是社會給的,不要忘記回饋。」最後他還誠懇的說:
我愛員林,我以身為員林人為榮,更以身為彰化人為榮!
希望有更多機會與員林的藝術家交流。
這回專訪同為鄉親的音樂創作大師,給我的震撼不少,如果想要進一步走進劉學軒的創作天地,只要進入由他親自建構的「作曲家劉學軒喧嘩網」,也許會和我一樣,在讚嘆好樂的同時,對於眼前這位創作之星肅然起敬哦!
2003-06(員林鄉親報)
http://114.32.109.237/~liushuehshuan/NoisySite2004/Page/News.html
作曲家劉學軒喧嘩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